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nYi-Wei Yao’s Centennial (2022)
活動主旨
本次舉辦研討會的目的,主要是秉持本系創系以來的實驗、探索、創新與前衛之精神,同時延續姚教授逝世週年(1998)、逝世十週年(2007)、誕辰九十紀念(2012)等歷次學術研討會及相關展演活動的成果。姚教授一生的時代歷經從戰爭到和平、從冷戰到全球化、從戒嚴到解嚴的歷史巨變,適與戰後臺灣文藝走向現代化與全球化的足跡相疊。姚教授企圖在亂世中建立一個足以與政治及商業分庭抗禮、闡發人性價值的藝術美學世界。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本校創校以來,世界變化的腳步急遽加速,全球化、消費化、資訊化、數位化,乃至於AI化與(後)疫情化,不斷重寫「現代」的定義,從而也改變「現代」戲劇的角色和風貌。在本校創校四十年的今天,一代人凋零,一代人迷茫,正是深入反思過去、重探曙光的契機,理解劇場的歷史發展脈絡,就能理解劇場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本研討會命名為「2022一葦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計畫邀請臺灣、日本、中國、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參與論文發表及圓桌論壇,涉及戲劇文本、戲劇史論、批評理論、戲劇教育與比較戲劇等面向,以當代的詮釋觀點與批評取徑,拓展「現代古典」的可能性,同時也讓跨世代研究者的學術視域被看見,並促使跨世代研究者與跨地域研究網絡建立聯繫、交流的基礎。
為紀念姚教授百歲冥誕,本系除了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外,戲劇學院亦將召集全院師生,製作演出姚教授早期劇作《申生》(1971);並與「姚一葦基金管理委員會」共同整理姚教授留下的諸多資料文獻,為現有之「姚一葦學術網」充實改版(https://yaoyiwei.tnua.edu.tw/);同時另與本校科技藝術中心合作舉辦「X Voice——姚一葦百年冥誕特展」,展開戲劇教育與當代視覺、科技藝術的對話。從諸多方面開展、深入、外溢、擴延,使其與當代戲劇連結更多的可能,並期待本研討會能深入「姚一葦研究」的學術貢獻,鑽探當代戲劇的研究潛能。
活動子題
從1998年起,臺海兩岸分別舉辦了幾次聚焦「姚一葦研究」的學術研討會,包括「姚一葦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」(國立藝術學院,1998)、「紀念姚一葦先生學術研討會」(臺北中華戲劇協會,1998)、「再造臺灣劇場風雲: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」(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、姚一葦藝術基金,2007)、「紀念姚一葦先生誕辰90週年學術研討會」(廈門大學人文學院,2012),實已累積不少兩岸學者在「姚一葦研究」上的學術成果。
而本次所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,試圖循著同心圓的開展,論題主要可以分成三個區塊:
一、核心層:以姚一葦的作品研討為最核心,包括其劇本、文藝理論、評論、翻譯、序跋、訪談、演講語錄等,這是探觸姚一葦心靈最趨近的媒介與素材,也是姚一葦所遺留下來最珍貴的文藝資產。時至今日,重探其心靈資產,具有追本清源的重要意涵。
二、中間層:以姚一葦所參與的文藝活動、文學雜誌、實驗劇展、戲劇教育等為範疇(但不限),從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等視角,將其置入/逸出臺灣戰後文藝史脈來爬梳,重新檢視及比對「文‧藝‧史」的互文性糾纏,重新蠡測姚一葦的文史位址。
三、開散層:從空間上來看,試圖從臺灣境外的戲劇發展(如古希臘、香港、新加坡、日本、中國等),提出比較研究的觀點,共同思考亞洲華文戲劇板塊之間的遙相呼應與涓滴互動,甚或是鏡照關係、他山之石,這樣的觀看或許能夠拉闊「姚一葦研究」與「臺灣戲劇研究」的學術視野。
本次研討會將在「姚一葦研究」的學術成果基礎上(但不僅限於此),繼續累積並拓展當代戲劇的研究視野。研討會聚焦以下子題展開深度的研討與對話,大致涵蓋了姚一葦的劇本創作與文藝理論、冷戰與美學、實驗劇展、戲劇教育、華語劇場與比較戲劇等面向:
-
重讀姚一葦劇作的N種視角
-
姚一葦文藝理論創作的技術與方法
-
劇場美學與文化冷戰
-
實驗劇展的再省思
-
戲劇教育的公共性
-
華語劇場與比較戲劇
-
其他
專題講座
講者︱邱坤良
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
名譽教授
引言︱徐亞湘
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
一葦下長川
——戰後臺灣史網絡之構成
圓桌論壇
「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」
一同走走看,也一同聊聊姚一葦老師
主持:于善祿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
邱坤良
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名譽教授
王世信
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
曹安徽
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副教授兼系主任
詹惠登
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教授
林國源
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退休教授
洪祖玲
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兼任教授
姚海星
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副教授
牛川海
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兼任教授